对于展馆设计来说,展品是展馆内不可或缺的内容,没有展品,就谈不上展览。
那么,什么是展品,展品又从何而来?
第一个问题,所谓展品就是物,这里我们说的物可为实实在在的物和概念中的“物”。
所谓实实在在的物体,即可以触摸,感知的,比如一个玻璃杯,它就是展品
而对于概念中的“物”。比如牛顿力学,但可以通过道具演示出来。
力学三定律,我们不可见,不可触,但我们可以通过道具的演示感知它,所以它是“物”,是“展品”。
第二个问题,“物”从何而来?
发现的,发明的,猜想的……
如果将物放大到人类全知识体系当中,“物”从何而来?这个话题我们是讲不完的。
所以本文的“物”从何而来讲的是:
实物的来源渠道和虚物的来源渠道。
在博物馆设计中
数字信息“存”一个
希望展品“活”起来,展品背后的故事讲起来,所以还可以:
文化解读“创”一个
比如2010上海世博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等,用数字内容再解读,再创造的方式,将原本“曲高和寡”的内容,变得“下里巴人”,把文化内容变成新的“展品”,也易于解读和传播。
文创衍生“玩”一个
我国许多博物馆开始了“文创产品延伸”再创,不单博物馆,许多主题展览、商业展览、艺术展等展示空间也借鉴这类玩法,“文创产品”已经成为许多展示空间的一个重要展品来源。
它的外延其实是无限大的,所以在广域展馆的理论系统中,小到一支笔,一个杯子,大于一个展览,一部剧,一个馆,我都认为它是展示空间的“展品”。
那,其他展示空间的展品来源呢?
而虚物的部分,装置、结构、多媒体内容等等,大部分还是要设计团队来“打造”的。
在线咨询
电话咨询
19965213538
全国统一24小时服务热线
微信咨询
免费试用
回到顶部